《忏悔文》
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。
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
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
心亡罪灭两具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
──《华严经》
在解释忏悔,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《忏悔文》。《忏悔文》的核心信息就有两个:
1.不再犯一切诸恶业,为真忏悔。
2.恶业从身语意的行为所产生,而这种行为会产生的原因在心念,而心念的产生源于贪瞋痴的法则影响而不自知。
那么关键就是,如何**“心亡罪灭”**?怎么才不犯一切诸恶业?
忏悔,也就是“懺悔”。这分别是“忏”和“悔”两字。
古人造字,是一字一义。而“懺”,是**“心”+“韱”所组成。“韱”**是一种斩不尽,除了又再长的草。而“懺”是一种不断滋生的心念。
那既然生生不息,那应该就无解了。
接着,“悔”,是**“心”+“每”所组成。这“每”除了有各个的意思外,它还有“草旺盛生长”的意思。所以“悔”**是一种滋生力量强大的心念。
因此,既然生生不息又生长力度惊人,那真的无解了。
所以,很多时候,都是大家犯错后,认识了错误或罪过才感到痛心,决心悔改,才懂得忏悔。因为那影响力实在太大了。
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。大家是因为行为的结果而忏悔。也就是说,是认识了错误后,对于这个错误做成的结果而忏悔。而不是忏悔那个产生行为的心念,不是**“心(忄)”,所以,大家不是在“忏悔”,而是在“千(韱)每”**。也就是说,只是在感叹到那影响力多么惊人。所以,这才导致很多人只能追悔己过,却不能真正改过。都是犯了错,然后过一段时间又重复犯。
因此,《忏悔文》里说的“心亡罪灭两具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”实际上,我们需要做到的还是**“心亡”,也就是杜绝这种产生犯错行为的心念**。而做到心亡,首先得认识到我们的错是怎么产生的,而不只是停留在认识到我们的行为是错误而已。
知其所以然,才能产生不一样的行为。不知其所以然,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克制。而且这种克制是很脆弱的。因为我们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,但往往我们都是后知后觉,都是做完了,才反应过来。
那就是因为行为的产生实际上是心念,但影响我们产生心念的因素太多。所以很多时候,都是很难克制的。更不要说,实际上很多人就不明白算己错在哪,还认为自己的想法很正常。所以,就一直提升不上去。只能停留在面对后果的伤痛。